在国人的印象里,药店一直是稳赚不赔的买卖。
哪怕街上服装店、餐饮店一批批关门,但药店总能顽强生存。毕竟谁能保证自己不生病?吃药看病是刚需。
然而,最近几年情况完全变了。
曾经人们眼里的金饭碗买卖,如今也开始不断走向破碎。
根据行业统计,全国平均每天都有两三百家药店倒闭。
2024年,数据更是夸张,竟然就有上万家关门,今年预计会突破十万,未来五年或许有二十万药店彻底消失。
很多人表示不理解,药店不是和医院一样,生意永远不会差吗?怎么会出现关店潮。
可现实就是这么的残酷,药店的暴利时代已经过去,留给他们的,是激烈竞争、线上冲击和政策收紧。
展开剩余85%01
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,开药店几乎等于躺着赚钱的生意。
街头走进一家药店,你会发现柜台后面的推销员热情得不得了。
你原本只是想买一盒感冒药,结果他们三言两语,给你推荐了维生素、冲剂、营养补剂。
等你结账时,手里提的东西已经装满一个袋子。
这就是药店当年的盈利逻辑,利用顾客的信息差,把原本几十块的需求,扩展成几百块的消费。
再加上很多人可以用医保卡刷,钱不是直接出自钱包,刷卡那一刻就像在“取款机”取钱,几乎没什么心理负担。
尤其是在疫情三年里,药店的生意简直火爆,口罩、酒精、连花清瘟,动不动断货,甚至有人半夜还排队买。
那几年,别的行业都在艰难维持,药店却迎来史上最好的日子。
正因为如此,药店的扩张速度惊人。
小城里的一条街上就能看到七八家药房并排开,大城市更是密集,几百米范围内能数出十几家。
有人调侃,奶茶店和药店才是中国城市化的标志。
但问题也在这里埋下了,药店开得太多,市场早已被稀释,供过于求只是时间问题。
02
药店数量激增,结果就是同质化严重。每家卖的药差不多,顾客凭什么选你?
于是,药店们开始拼命打折促销。有人推出积分换礼物,有人买一送一,还有的把日常用品摆在门口吸引人流。
但这些花样,对消费者来说,吸引力有限。买药本质上还是看价格,谁便宜就去哪家。
价格战一打,利润空间被压缩,原来一盒药能赚三四十块,现在可能只剩几块。
更糟糕的是,连锁药店的大规模扩张让小药店无处立足。
大牌连锁动辄上万家门店,采购成本低、议价能力强,小药店在价格上完全拼不过。
就连上市公司也不好过。益丰药房、老百姓大药房这样的龙头,都不得不关掉几百家门店。
一心堂净利润下滑七成,漱玉平民直接亏损几个亿。龙头尚且如此,普通的小药店更是举步维艰。
一位在药店干了多年的店员曾吐槽,白天还在正常营业,晚上老板突然通知明天不用来了,第二天店里的货架就被清空。
药店倒闭,往往就是一夜之间的事。
03
如果说竞争还只是线下的内耗,那么电商平台的崛起才是最致命的一击。
试想一下,以前买药必须去实体店。
如今打开手机,在京东健康、阿里健康、叮当快药上几分钟就能下单,甚至半小时就送到家。
价格还比实体店便宜,有的还能直接刷医保卡。对年轻人来说,没理由再跑一趟街角药房。
更可怕的是,电商平台会搞大规模促销。满减、补贴、买药送券,让本来利润就薄的药品雪上加霜。
线下药店哪怕想跟进,算下来扣除平台费、配送费,根本赚不到钱。
数据显示,2023年网上药品销售额突破500亿,并且还在快速上涨。这意味着,药店的顾客正在被源源不断地转移到线上。
有店主无奈地说,我们店位置不错,门口人来人往,但大家都是低头看手机,药品直接网上下单,根本不会抬头进店。
04
药店的另一个痛点是政策环境的变化。
过去医保报销相对宽松,药店可以通过“合理引导”增加销售。
有些顾客明明只需要一个月的药,药店也会建议多买几个月,反正能刷医保。
甚至还有药店把本不在报销范围的药品冒充医保药品,靠套取医保资金盈利。一些胆子大的,居然能套几百万甚至上亿。
随着监管加强,这些漏洞被逐渐堵上。
医保刷卡越来越严格,很多违规操作无法继续。对依赖医保销售的药店来说,这无异于断了财路。
而违规带来的负面影响,更让行业雪上加霜。
消费者对药店的信任度下降,宁愿去大医院或者网上购药,也不愿再和线下药店纠缠。
05
药店的困境,既是行业周期,也是社会变迁的缩影。
一方面,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群体的增加,让药品需求并不会减少;另一方面,过度扩张、恶性竞争和电商冲击,正在把药店从神坛拉下来。
未来的药店,或许必须走两条路:
一是专业化,比如聚焦慢病管理、家庭医生式服务,提供附加价值;
二是数字化,把线上和线下打通,用互联网留住顾客。
药店再也回不到开门就赚钱的年代了,它必须学会像其他行业一样拼效率、拼服务。
这其实也是对所有行业的提醒:没有永远的暴利,只有不断变化的环境。
谁能顺应变化,谁才可能活下来。
发布于:河南省星速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