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战国策·燕策三》中流传着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——荆轲刺秦王。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,秦国的将领王翦大破赵国,俘虏了赵王,并吞并了赵国的领土。紧接着,秦国的势力北上,进攻燕国的南部边境。面对如此强大的威胁,燕国太子丹心生恐慌,决定派遣荆轲潜入秦国刺杀秦王,以期扭转局势。
荆轲在深思熟虑后,想出了一个妙计:博取秦王的信任,投其所好。当时,秦王正在向全国发布悬赏,许以千金赏金换取樊於期的首级,而樊於期此时恰好藏匿在燕国境内。荆轲心生一计,决定以此为突破口。他找到樊於期,动之以情,晓之以理,最终成功劝说他自杀,并将樊於期的首级带回秦国献给秦王。
那么,樊於期到底是什么人物,为什么秦王会对他如此痛恨,甚至愿意出千金悬赏他的首级呢?
展开剩余78%樊於期原是秦国的一名将领,因与秦王发生冲突而逃亡至燕国。秦王为了报复,杀害了樊於期的父母及族人,并誓言追杀樊於期到底。可以说,樊於期的叛逃与秦王的深仇大恨密切相关。战国末期,秦国崛起如日中天,吞并六国几乎已成定局,许多英雄豪杰纷纷投向秦国,然而樊於期却选择背叛,实在让人匪夷所思。
根据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中的记载,秦国的将领有很多,但并没有提及樊於期。历史学者杨宽在其《战国史》中提出,樊於期可能就是另一位秦国名将桓齮。桓齮于公元前237年被秦王任命为将军,与王翦、杨端和一同攻打赵国,屡次立下战功。然而,在面对赵国的大将李牧时,桓齮却惨败,最终战死。杨宽认为,桓齮与樊於期的名字发音相近,且二者的历史背景类似,或许是民间口耳相传时发生了误传。
然而,从两人的结局来看,这一说法并不成立。桓齮在对赵国作战时,既有胜也有败,但最终未曾背叛秦国,战死在李牧的手下。而樊於期则直接选择了叛逃,背弃了自己的国家。此外,《资治通鉴》中也有记载:“秦师败绩,桓齮奔还”,意味着桓齮并未叛逃,只是失败后撤回。
那么,樊於期究竟为何叛逃秦国?或许,这与秦王身边的一些权臣有关。特别是吕不韦,秦王嬴政继位后,吕不韦作为辅政大臣,掌控了大量权力。吕不韦与赵太后之间的亲密关系,引发了许多人对他的不满。樊於期就是其中之一。
公元前240年,为了报复五国联军对秦国的联合进攻,吕不韦派遣蒙骜、张唐等将领带兵反击,率领五万大军攻赵。此后,吕不韦又派遣长安君成蟜与樊於期共同领导另外五万大军。成蟜年仅17岁,尚未熟悉军务,因此非常依赖樊於期的意见。
然而,樊於期并未专心作战,而是将更多的精力用来对抗吕不韦。他不停地向成蟜传递关于吕不韦的负面消息,甚至写下揭露吕不韦罪行的榜文。在战时,这种行为显然是不合时宜的,朝中许多将领都畏惧吕不韦的权力,没有人敢轻易回应樊於期的言辞。
不过,年轻的成蟜并不明事理,听信了樊於期的挑唆,决定趁着蒙骜的部队困于赵国时,发动政变,铲除吕不韦。樊於期明知成蟜军力不足,却巧妙地利用他,意图借刀杀人,让成蟜成为替罪羊。最终,嬴政得知此事后愤怒至极,立即命令王翦带兵讨伐成蟜。成蟜因军事经验不足,根本无法抵挡王翦的攻势,最终兵败如山倒。而樊於期则因未直接参与叛乱,毫发无损。
樊於期的叛逃真正的导火索,是长信侯嫪毐的出现。嫪毐靠着吕不韦的支持,攀附赵太后,最终获得了极大的权力。然而,嫪毐在拥有权力后,开始与吕不韦发生明争暗斗,令许多人对其产生不满。樊於期也参与了对嫪毐的反击,帮助他打击吕不韦。
然而,樊於期忽视了一个关键问题,那就是秦王嬴政最想铲除的并非吕不韦,而是令他蒙羞的嫪毐。由于嫪毐对嬴政权威的挑战,他成为了嬴政的头号敌人。而樊於期站在嫪毐一方,无疑是冒着巨大的风险。最终,樊於期意识到自己处于危险之中,于是果断逃亡至燕国。
荆轲在刺秦王的过程中,使用了樊於期的首级,或许他早就知道樊於期不过是一个小人,利用他的死来达成自己的目的并无太多损失。樊於期的叛逃以及他与秦王嬴政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,成了这段历史中的一大谜团。
发布于:天津市星速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